首页 -- > 实验室新闻 > 正文

海洋物理论坛第十三讲: 水下遥感体系的若干研究问题
2016-12-02 14:31:52   来源: 点击:

    2016年12月1日下午,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海洋物理论坛第十三讲”在厦门学翔安校区希平楼C3-311会议室举行。应许肖梅教授邀请,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徐文教授做客此次论坛,以“水下遥感体系的若干研究问题”为题,为厦大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讲座由许肖梅教授主持,程恩教授、江毓武教授、童峰教授等实验室骨干成员和部分研究生一同聆听了讲座。
    徐文,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学部委员。1990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93年7月获中科院声学所理学硕士,之后留所在声通讯与成像实验室担任助理研究员。1996年6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2001年6月获哲学博士,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研究科学家,在德立台RD仪器公司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和项目经理。2007年回浙大工作,目前任浙江大学信号空间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发表各类学术论文80余篇;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2010至今IEEE Journal of Oceanic Engineering副编辑,2015年至今《声学学报》编委。2013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nderwater Networks & Systems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2016 MTS/IEEE Oceans Conference技术程序委员会主席。研究领域为信号与信息处理、传感器网络、水声通信、声学。
 

图为徐文教授作学术报告(黄蓝青 摄)

 
    徐文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看水下是海陆空天一体化传感器网络信息栅格中亟待发展的薄弱环节,从而引出水下探测的信息科学问题,即测量信号是期望信号的变换,对期望信号作估计属逆问题及解,测量信号属于欠定逆问题,需要引入知识性的先验信息或者约束降维补欠,通过估计选择出最佳解。他认为空中的遥测遥感是地球系统的第二个观测平台,而声波是水下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可以作为水下遥感的主要手段,并以南海声场-动力环境同步观测、倒置式回声测深仪以及人类第一次通过远程声遥感技术对鱼群分布即时成像为例,论证了从海底观察地球可作为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的观点。随后徐文教授以全球声学层析网络部署为背景,围绕“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将平台与载荷结合起来,简历水下遥感系统”这一关键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水下远程观测的研究,但尚未能简历如卫星遥感这样的技术和能力体系,存在基础理论研究问题,因此他指出针对不同军民融合应用目标,我国应加紧开展水下遥感体系顶层设计工作,并希望在现有的光遥感和微波遥感等基础上能大力发展水下声遥感技术,重点突破能源、材料、通信等水下平台相关技术。
 

图为讲座现场观众认真聆听(黄蓝青 摄)

 
    讲座中徐文教授儒雅的气度、严谨的论证、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都给在场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互动交流环节,江毓武教授、邹哲光博士研究生等师生积极发问,还有同学就此前的论坛嘉宾宫先仪院士所提出的“信息-物理-空间”这三者关系的问题与徐文教授进行了思维方式与理念的交流和探讨。最后,此次论坛在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为徐文教授与现场观众交流探讨问题(黄蓝青 摄)

下一篇:西北工业大学李刚虎教授一行6人来我实验室调研
上一篇: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参与海洋科学开放日活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