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探海,无尽深蓝,也如宇宙般深邃。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人类是如何借助水下机器人探测海底世界的?水下机器人在海底深潜爬行的原理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把6000米深海看到的东西传输回来呢?……
4月27日上午,来自厦门外国语学校和公开招募的66名中小学生,在厦门大学海洋科技博物馆,跟随厦门大学水声部重实验室的童峰教授,开启了一场机器人的创想之旅。
这场主题为“奔跑吧,海底机器人!”的海洋科普活动,是由厦门大学海洋科技博物馆、新浪厦门、不懂实验室、小海豚答案课堂联合举办的。

活动伊始,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童峰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机器人科普讲座。抽象的机器人原理及技术发展知识,在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解中变得生动而又通俗易懂。


讲座结束后,志愿者向同学们现场演示了水下机器人的操作及原理,并指导大家进行了操作体验。


在爬行机器人组装体验环节,同学们亲自担任了一回“小小机器人设计师”,动手体验了一把机器人组装的乐趣,对机器人的构造特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家三人一组,齐心协力完成拼接任务,当机器人装上电池动起来的那一刻,一颗颗承载机器梦想的心也仿佛被引擎一同点燃。孩子们在系列活动中了解机器人、走近机器人、接触机器人,从小培养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发挥想象力,开拓思维,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与小伙伴、老师和家长共度美好的科普时光!




本次活动以蓝色的海洋文化为依托,自然少不了优质的海洋科技博物馆导览环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海洋生物馆、水声通信展区、观海弄潮展区等五大展区,在丰富生动的讲解词和海洋知识竞答中,走进了神秘而又奇妙的海洋世界。大家不仅观赏到了包括中华白海豚、大砗磲、紫晶洞、硅化木、大西洋大海鲢等在内的多种珍贵标本,更收获了一箩筐的趣味海洋科学知识。

科学普及与公众开放是高等学校及科研单位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多年的活动实践中,我们不断积累经验,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轻松、有趣、活泼的方式,寓教于乐,让公众在体验中学习,普及海洋科学知识,促进对海洋的认知,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并倡导人们以实际行动保护海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为海洋科普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