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日,我国激光与光电子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现任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姚建铨到访我室,并为师生带来了主题为“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基础设施及激光致声空-海下行通信研究”的学术报告。此次学术报告由我室副主任许肖梅教授主持。
姚建铨,著名激光与非线性光学专家,中科院院士。1965年天津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199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现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激光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大学现代光学仪器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矿业大学物联网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同时任美国光学学会及SPIE会员、南加州大学激光中心客座高级研究员等职。发展了高功率倍频激光的理论,他发明的双轴晶体最佳相位匹配的精确计算理论,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姚技术”、“姚方法”并广泛应用。
姚建铨院士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为背景,从“海洋观测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海洋网络空间基础设施研究—空-天-地-海智慧海洋物联网架构”、“海—空天立体柔性网络构架及信息融合”和“激光致声下行通信技术”这四个方面阐述了作为未来通信网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海-空-天一体化信息网络具有大范围持续通信和监测能力;在通信保障、资源利用以及对地对海观测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姚院士以21年的院士亲身经历,国际化的学术背景与视野,以及年近八旬依然笔耕不辍的人生态度与家国情怀,前瞻性地描绘了智激光致声通信技术的未来成长轨迹及发展路径。


图为现场观众认真聆听姚院士的报告 ![]()
“若不能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我们将受制于人。”姚院士表示,不及时发展激光致声通信技术,我国在短时间内难以打破他国水下通信的技术垄断,战时将无法在信息战中抢占先机。应加强“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系统”建设,让网络通信真正走入海洋。
“海洋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提升我国海洋权益维护能力迫切需要研究水下通信动态组网技术和信息融合技术。”姚院士认为,在深远海环境下,水下潜艇与舰艇、浮标和其他节点之间需建立可靠通信网络,构建空、天、水面、水下立体网络,实现海洋多维、多源、海量信息的采集和传输。
但是,水下通信远比日常生活中通信困难得多。姚院士介绍,空中与水下的通信是各国正在研究但未完全解决的问题。由于海水导电率非常高,一般的无线电波进入海水,很快会被损耗掉,无法满足远距离水下组网要求,所以目前主要通过在海底铺设光缆,借助光纤传输信息。这让那些在地面和海面主要依靠无线电台收发电报的水下潜艇、无人潜水器等“行走”的深海装备无计可施。
姚院士认为,激光致声通信将为空中与水下载体间的通信开辟新途径。该通信方式是在空气中利用激光、在水中利用声波,通过机载激光对水的作用完成光波到声波的转换,把两种介质中最佳的信道物理场结合起来。相比其他方式,激光致声通信机动性更强,隐蔽性更高。发展激光致声通信是建立空天地海通信网络的重要一环,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前沿,更是国家海洋发展的重大需求。


图为姚院士与在场师生亲切交谈
报告后,姚院士与实验室师生进行了亲切交谈,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就目前国家在科研上的重大需求、学院学科发展方向、年轻教师和研究生科研方向选择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给出解答。79岁的姚院士至今仍然“一天一个城市”奔波着,并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在行动中实践自己的座右铭“谦顺、勤奋、求实、创新”。


图为姚院士与实验室师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