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0日,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厦门大学颂恩楼215会议室成功召开。会议由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许克平教授主持,西北工业大学黄建国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李东教授、清华大学王京教授、东南大学方世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王宁教授、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肖灵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孙大军教授和本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许天增教授、商少平教授、程恩教授、许肖梅教授、校科技处毛通双副处长、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王程副院长以及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首先由毛通双副处长致欢迎词,对来自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委员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和实验室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寄予了高度的期许。随后,实验室主任商少平教授从实验室研究方向和重点、年度主要研究进展、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开放交流及运行管理、存在问题等方面向在场与会人员作实验室2015年度工作总结,并介绍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委员们认真听取并审议了年度工作报告,经质询讨论,学术委员会充分肯定实验室的年度工作,认为实验室科学研究水平与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人才队伍建设良性发展、平台设施运转良好、开放交流与学术合作相对活跃。
近年来实验室积极承担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国家安全以及地方经济建设的相关科学研究。2015年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9项,合同经费6716.84万元;其中,新增课题42项,合同经费2178.81万元;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共发表论文68篇,其中SCI论文19篇、EI论文21篇;共获得17项专利的授权,申请专利47项;承办/协办了5场学术会议。2015年培养博士生48名,硕士生164名;博士后4名,进修教师4名。2015年度实验室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在水声信道结构对声传播的影响、水声信道高效编码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在水声定位节点接入技术、水声传感网络数据融合、水下传感网络的敌意干扰和欺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协作通信技术研究、海域信道建模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水下能见度理论与透明度新算法的建立方面取得突破;在生物影像技术和声学测量手段综合应用于重建鲸豚类生物声呐系统方面、先进压电材料测试及应用方面有所突破。与此同时,实验室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也取得突破,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李忠平博士。同时还引进3名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和3名助理工程师。学术委员们一致认为实验室提出的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合理、可行,同时也建议实验室应围绕明年评估重点工作和研究方向,梳理和凝练实验室近五年来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加强组织协调,做好评估准备工作。会议气氛生动热烈,各位委员畅所欲言,消除困惑,理清思路。
会议期间,委员们一共评议了5份开放课题申请书,批准其中的3项开放课题,申请人分别来自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此外,王宁教授和肖灵研究员还受邀前往翔安校区为厦大师生作了2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自2007年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召开以来,会议已经成功举办了6次。明年实验室即将迎来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估,希望能借助此次会议召开的契机,回顾过去,反思问题,展望未来,提高实验室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促进学术交流并推动学科发展,以充分的准备和足够的信心迎接明年的评估工作。
图为实验室主任商少平教授在会上作年度工作报告(李晓薇 摄)
图为与会人员会后合影留念(李晓薇 摄)
图为部分与会人员发言讨论(李晓薇 摄)